名称描述内容
无人工厂加速发力,工厂与本土集成商“组合拳”力道如何
来源: | 作者:tardetech | 发布时间: 2020-07-17 | 1299 次浏览 | 分享到:
无人工厂正在成为上海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链中重要的抓手。今年6月,上海市经信委提出将发布落实《建设100+标杆性无人工厂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100家标杆性无人工厂带动全市智能制造产业的提升。

无人工厂正在成为上海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链中重要的抓手。今年6月,上海市经信委提出将发布落实《建设100+标杆性无人工厂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100家标杆性无人工厂带动全市智能制造产业的提升。

第一财经记者从上海市经信委了解到,工厂与集成商的“双轮驱动”,是推动无人工厂建设的核心要素。经政府部门匹配后,双方得以达成资源对接,形成合力。这套“组合拳”不仅帮助工厂有效拿下无人化目标,也为本土的智能制造集成商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工厂和集成商如何合作

对于智能制造的应用和供给两端,上海市均提出了建设目标,要在2022年底前建设100家标杆性无人工厂,培育10家世界一流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了让双方更好地对接,上海市经信委搭建了交流平台,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牵线搭桥”。

相较于以往直接为工厂提供资源支持的做法,为工厂配对合适的集成商,能够解决工厂缺乏技术能力的问题,更有效地推进无人工厂的落地。

为培养优质的本土集成商,上海已连续两年发布《上海市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推荐目录》,共有30家成功授牌。2019年,上海机器人及系统集成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

为上汽临港工厂提供智能化改造方案的上海慧程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慧程”)就是首批进入集成商推荐目录的企业。上海慧程董事长兼CEO程义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集成商可以为工厂做整体的规划设计,并提供相关的工业信息化软件和智能装备,起到中枢和集成的作用。在慧程的技术支持下,上汽临港工厂将在一年以后完成无人化改造。

工厂与集成商的分工取决于双方在供应链上的优势,且会导致较大的成本差异。“如果集成商只做规划和各子系统间的软件贯穿,则费用大约在2000万-3000万;如果同时要求集成商采购生产线智能化装备和相关的辅助设备,那么一个整车厂大约需要2亿-3亿的规模,高额的硬件可能需要集成商垫资,存在一定风险。”程义介绍。

因此,像上汽这类具有成熟供应商体系的企业,是集成商最为“青睐”的合作伙伴,能够将精力重点放在软件研发和接口互联上。程义表示,在已有设备的基础上,集成商需要实现整体的软件调度,提供网络接口、中间件、智能传感器等联网设备,并通过大量的人工做不同设备的接口程序,转换协议,最终实现互联。“对我们来说,人工成本占比最大,而软件平台的毛利水平能达到80%-90%,如果能不断复制,就能以一次性投入实现多次收益。”

而面对这样高投资的项目,工厂则会进行严格的评估测算。根据经信委的要求,无人工厂必须实现生产效率提高20%、成本下降20%的目标,只有能在2年内实现回本的项目,经信委才会建议工厂进行智能化改造。

上海开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开米”)在打造无人工厂前,即对工厂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测算和规划。目前,其智能制造无人化工厂已基本完成建设,并进行了一次实际生产的数据测算。根据记者从开米方面获取的数据,生产效率的实际提升值和项目运营成本的实际降低值基本与计划值一致,分别为21.07%(计划提升21%)和18.37%(计划降低18%)。产品周期缩短比例、产品不良率降低比例等数据则大幅优于计划值。

上海开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文向记者介绍,和开米以往的智能工厂相比,无人工厂在数据抓取和智慧仓库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能够避免普通工人工作时可能出现的误差和低效,仅需配备技术工人和工程师进行远程技术巡查。

对于基层的民营企业而言,减少人力成本对企业的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除了能够免除人为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外,工厂的能源消耗将随着人员的减少而大幅降低。

和开米合作规划无人工厂的是中科院的多个团队,还有多家民营企业提供立体仓库、灌装设备等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于文认为,要和集成商达成有效合作,工厂必须自身在战略和技术上有一定高度,才能和设计方、供应商等处于同一个频道。“使用方一定要把诉求点都说清楚,接下来各方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进行考察论证和方案对比,比如我们和软件提供商对接后,会共同研究方案,反复开会讨论,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两三年了。”于文说。

人才缺口成共同难题

在持续的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下,我国数字化工厂的数量正在逐年提升,工业企业数字化能力素质也在不断改善,但人才缺口似乎是一个需要长期应对的难题。于文认为,人才是智能制造规模化进程中最大的挑战。智能化无人工厂需要集机械、计算机、自动一体化等专业知识于一身的人才,而符合条件的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人才缺乏同样也是集成商的一大困境。“由于缺乏人才,我们很难同时并行实施多个项目,因此交付能力和项目执行是我们的最大瓶颈。”程义表示。制造业人才储备不足,进一步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对自己的行业需求并不明确,“他们并不清楚自己要实现什么,如何通过智能化改造配合企业战略,如果集成商直接导入流程体系,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无法达成预期效果。”

一部分人才也许可以从被机器替代的人员中产生。第一财经记者从上海市经信委了解到,在无人工厂的方案中还涉及人才赋能,被替代的工业现场人员可被培养为机器操作和维修的专业人员,升级为高端制造业从业者。

而国内的智能制造集成商作为新入场的选手,与海外的老牌工业自动化企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从目前的智能制造市场来看,西门子、ABB等世界顶尖工业数字化技术服务商仍然在技术、品牌、资源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本土集成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但在中国制造业市场中,契合中国市场或许是本土集成商最显著的强项。对此,程义表示,“制造业的研发一定是需求拉动的,有业务场景的需求才能迭代你的产品,我们能够跟随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快速实现优化,而海外公司的研发时长较长,不太会根据中国的需求改变研发节奏,这正是本土企业可以抓住的风口。”

同时,集成商要提升竞争力,还需要具备自己的研发能力。在程义看来,持续的研发投入虽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会获得更快的收益增速,“目前研发成本占每年收入的比例约为30%-40%,今年慧程的研发投入将比去年多30%,但收入会大幅提升,因此研发占总收入的比重会逐渐下降。”